1. 首页 > 星座生肖性格 > 文章页面

湖北潜江哪里好玩的地方 潜江徐狗三的故事

潜江最好玩的地方推荐 潜江好玩的地方排行榜

本文目录

中国的复姓一共有几个长埫口的地理环境潜江徐狗三的故事

我国现存的复姓:

1.欧阳2.太史3.端木4.上官5.司马6.东方7.独孤8.南宫9.万俟10.闻人11.夏侯12.诸葛13.尉迟14.公羊15.赫连16.澹台17.皇甫18.宗政19.濮阳20.公冶21.太叔22.申屠23.公孙24.慕容25.仲孙26.钟离27.长孙28.宇文29.司徒30.鲜于31.司空32.闾丘33.子车34.亓官35.司寇36.巫马37.公西38.颛孙39.壤驷40.公良41.漆雕42.乐正43.宰父44.谷梁45.拓跋46.夹谷47.轩辕48.令狐49.段干50.百里51.呼延52.东郭53.南门54.羊舌55.微生56.公户57.公玉58.公仪59.梁丘60.公仲61.公上62.公门63.公山64.公坚65.左丘66.公伯67.西门68.公祖69.第五70.公乘71.贯丘72.公皙73.南荣74.东里75.东宫76.仲长77.子书78.子桑79.即墨80.达奚81.褚师

湖北省潜江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

乐正,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,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,称为乐正氏。

壤驷,来源不可考。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,秦国人。

公良,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称为公良氏。

拓跋,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。368年,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。此后,拓跋氏。

拓跋宏,即北魏孝文帝,鲜卑族,政治家。他即位时年仅五岁,23岁开始亲政。亲政后,他将都城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)迁往洛阳,全面改革鲜卑旧俗,推动鲜卑族汉化。并严惩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。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

夹谷,历史上少数民族有“加古”部落,后来讹传为音近词“夹谷”。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。

宰父,来源不可考。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,可能是宰父氏的起源。

钟离源出于嬴姓。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。春秋时期,钟离国被楚国灭掉,国人就称为钟离氏。

钟离春,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(今山东东平东)人,相貌极丑,的岁还没嫁出去。后自请见齐宣王,向齐宣王陈述齐国之危难,宣王认为有理,采纳了她的意见,并立她为王后。

宇文,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,上面刻着“皇帝玺”的字样。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,于是就自称“字文氏”(当地人称天为字,称君为文。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)。东晋时,字文氏进据中原,逐渐成为汉族人的姓氏。字文邕,即北周武帝,他在位期间,禁止佛道两教,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问国家纳税服役;还多次下诏释免奴婢杂户,制定惩治贪污条例,并统一权衡度量,北周因而国力大增。后将齐灭掉,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,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
长孙,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郁律,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,大的叫沙莫雄,小的叫什翼犍。什翼犍就是拓跋硅的祖父。北魏建立后,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,就赐嵩为“长孙”氏。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目己的姓氏。

长孙皇后,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。她曾协助李世民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夺取政权。李世民即位后,她常劝其提倡节俭,重视法制,信用贤臣,深得唐太宗的敬重。她还从封建伦理观出发,编写了《女则》10卷。

慕容,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。三国时期,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(今河北昌黎县境内)建立国家。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“步摇”的帽子,莫护跋很喜欢,也戴了一顶。鲜卑人见他这模样,都叫他“步摇”。在当地方言中,“步摇”的读音与“慕容”很相近,所以“步摇”后来就讹传成“慕容”。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。东晋时,慕容正式成为姓氏。

鲜于源出于子姓。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,人称箕子。箕子十分贤明,他劝纣王实行仁政。纣王不但不听,还把箕子关了起来。周武王灭商以后,把箕子放了出来,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,并想封箕子为官。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,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。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,被封在于,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,称为鲜于氏。

鲜于枢,元朝书法家、诗人,大都人。他能诗文,精于楷、行、草书,尤其以草书闻名。他善于悬腕作书,笔力劲健,有《渔父词》、《透光古镜歌》等墨迹。

闾丘有两个来源。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,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;此外,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,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。

太叔有两个来源。春秋时,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,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;另外,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,人称京城太叔,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的。

申屠,西周未年,周幽王荒淫无道,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,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,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。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,非常生气,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。周幽王见情况紧急,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。可是,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,玩过几次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把戏,因此这次烽火燃起,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,都没去搭理他。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,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。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,即周平王。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(今陕西合阳县东).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~一屠,称为申屠氏。

申屠嘉,西汉大臣,梁人。他为人廉直,早年追随刘邦,汉文帝时任丞相。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,行为倨傲,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,后文帝亲自说情,方才作罢。

公孙,周朝制度规定,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,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。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。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。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。

公孙大娘,唐朝舞蹈家。她善于舞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的剑器浑脱。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,并作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诗,极赞公孙大娘的剑舞惊心动魄,雄妙神奇;又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舞蹈后,得其神韵,草书写得更加绝妙了。

仲孙,参见孟姓。

轩辕,相传黄帝号轩辕氏,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。

令狐,令狐源出于魏氏。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,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。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,只好且战且退。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,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,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,最后将秦军打败。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,当牛魏父去世时,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,而让她改嫁他人。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。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,晋景公把令狐(今山西临猗县西)作为奖赏封给他。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,称为令狐氏。

令狐楚,唐朝大臣、诗人,宜州华原人。他担任过中书待郎、尚书、仆射等官职,政绩卓著。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、刘禹锡唱和,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,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。

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。

东晋时,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,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。

万俟占,南宋奸臣,开封阳武人。他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,并编造假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;后又与秦桧争权,被罢黜。秦桧死后,他重任宰相,继续推行投降政策。

司马是古代官名,掌管天下军事。相传帝少吴时就设置有司马一职。司马氏就是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。

司马迁,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。父亲司马谈死后,他继任父职,为太史令。后因得罪了汉武帝而入狱,受腐刑。出狱后,他发奋著书,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即后世所称的《史记》。《史记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3000多年的历史,语言生动,人物性格刻画鲜明,是史传文学的典范。

司马光,北宋大臣,史学家,陕州夏县涑水乡(今属山西)人。他反对王安石变法,是守旧派的领袖。他编撰的编年体史书《资治通鉴》,记载了上起周朝,下至南北朝1300多年的历史,以供统治者借鉴。

上官,源出于芈姓。战国时期,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,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,称为上官氏。

上官仪,唐朝诗人,陕州陕县(今属河南)人。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,风格婉媚工整,适合官廷需要,士大夫纷纷仿效,人称“上官体”。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,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。

欧阳,参见欧姓。

欧阳询,唐朝书法家,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。其书学王羲之父子,风俗劲险刻厉,在平正中见险绝,自成一体,人称“欧体”,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。

欧阳修,北宋文学家。史学家,吉水人。他主张文章应“明道”、“致用”,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,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。他的散文说理畅达,抒情委婉,为”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,曾与人合修《新唐书》,并独撰《新五代史》。

夏侯,源出于姒姓。西周时,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。公元前445年,楚国灭杞。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。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,祖先又被封过侯爵,就称他为夏侯氏。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。

夏侯胜,西汉今文尚书学“大夏侯学”的开创者,东平(今属山东)人。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《尚书》,称“大夏侯”,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,曾受诏为《尚书》、《论语》作注疏。

诸葛,夏朝时,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。葛怕的封国灭亡后,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,称为诸葛氏。另外,西汉初年,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,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。

诸葛亮,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、军事家,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,占领荆州和益州,建立蜀汉政权。刘禅继位后,他主持一国军政,励精图治,赏罚严明,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,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。曾五次北伐攻魏,争夺中原,后病死在军中。在民间,“诸葛亮”成为“智慧”的代名词。

闻人,春秋时期,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,学识渊博,能言善辩。他与孔子同时讲学,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。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,因此在鲁国被称为”闻人”,即名气很大的人。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,称为闻人氏。

东方,西汉汉武帝时,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。相传东方朔本姓张,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,所以名叫东方朔。东方朔为人机智诙谐,敢于向皇帝直言,所提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,因而汉武帝比较信任他。民间有关东方朔的传说故事很多。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“东方”这一姓氏沿续下来。

赫连,原为匈奴族姓氏。汉代匈奴单于因为娶汉朝宗室女为妻,其子孙后来就改姓刘。西晋时,匈奴单于子孙赫连氏。

皇甫源出于子姓。西周后期,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,字皇父。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,称为皇父氏。古代”父”与”甫”同音通用,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,称为皇甫氏。

皇甫谧,魏晋间医学家,安定朝那(今甘肃平凉西北)人。早年学儒,中年因患风痹疾,便开始钻研医学,写下《甲乙经》。该书阐述经络理论,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,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。

尉迟,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,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,称为尉迟氏。

尉迟恭,唐朝初年大将,朔州善阳(今山西朔县)人。他积极参与李世民发动的“玄武门之变”.协助李世民夺取了帝位。后任泾州道行军总管、襄州都督等职。

公羊氏。

公羊高,战国时期齐国人,相传是子夏的弟子,撰旧题(春秋公羊传),专门阐释《春秋》,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。该书最初仅是口头流传,到汉初才成书。

澹台春秋时期,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,字子羽。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,但品行却十分端正。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。

公冶,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,字公冶,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。

公冶长,孔子的学生和女婿,鲁国人(另一说为齐国人),相传懂得鸟语。

宗政,“宗政”也作“宗正”。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,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,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。汉朝时。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,后改姓为宗正。

濮阳,濮阳为地名,在今河南濮阳县,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,称为濮阳氏。

淳于,春秋时期有淳于国,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。淳于堤萦,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。临淄人。汉文帝时,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,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,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,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。文帝很受感动。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。

单于,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“单于”,他们的后代中有以“单于”为姓氏的。

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,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。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,称为司徒氏。

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,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,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。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。春秋时期,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,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。

司空曙,唐朝诗人,广平(今河北永年东南)人,他擅长写五言律诗,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,为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

颛孙,周朝时,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,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。

颛孙师,即子张,孔子的弟子。

端木,春秋时期,孔子的名弟中有个叫端木赐的,即子贡,以能言善辩而著称。他的后代就是端木氏。

巫马,周朝时设有“巫马”这一官职,掌管病马的治疗和休养等事。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己家族的姓氏了。

公西氏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,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。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公西氏,其中最著名的是公西赤,以知礼仪而著称。

漆雕氏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。另外春秋时期的鲁国也有不少漆雕氏。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开。漆雕氏后来大多简称为漆氏。

乐正,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,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,称为乐正氏。

东郭源出于姜姓。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。春秋时期,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,被称为东郭大夫,其后代就是东郭氏。

南门,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。此外,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也有称为南门氏的。

呼延,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,东晋时,呼延部落进入中原,并以呼延为姓氏。

呼延赞,北宋名将,并州太原人。他虽然立了不少战功,却从不以功劳要求升迁。还常说自己元以报国,愿意死在杀敌战场上以报效国家。他平生仰慕尉迟恭,自称“小尉迟”。

东门源出于姬姓。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,号东门襄仲,他的后代称为东门氏。

西门本为地名。春秋时期,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,称为西门氏。

西门豹,战国时

老襄河,亦名小襄河。清道光二年(1822)鄢家湾崩断成口,形成河流。经长埫口、下查埠,由下查埠分支。南方为西流河;北支经敦厚、周帮,到达汉川县之广口、北汇蔡甸入襄河。道光十四年左右堵口复堤后河道逐渐淤积。1958年建成鄢湾闸,老襄河至跨洪北闸,折向东达四合垸闸,长22。4公里。河面平均宽25米,最大水深2米,流量为6米3/秒,是区内主要排灌河,受益面积4万亩。

展翅长河,系自然形成的河流,起源于长埫口东北的流云口,经大福街、颜家闸、匡家剅,在葛家湾折向东南,至何家坝拆向东流,经五行街、竹林湾出汉川,在区内长21公里。它横穿于上下十三垸之间,形若大鹏展翅,故名展翅长河。历史上是十三垸的主要排水道,承雨面积56平方里。1973年,汉川县开挖三湖连渠,堵死了展翅长河,迫使改道出幺屋台入泛区。

长港河,发源于湘林湖,是长埫口区下十三垸的主要排水河,长15公里,宽25米,流量25米3/秒,经三垸流入泛区。莲子湖莲子湖位于沔阳县长埫口区曾台乡与汉川县打雁之间。两县各辖一半,分大小两湖。大湖18.28平方公里,小湖3.66平方公里。大湖呈蝶形。北靠打雁湖,东临刘家湖、游湖;南望鸭儿湖;西枕十三垸,是一个静水湖。湖底高程22.5米,常年水位起落不大。水深1米以上。因盛产莲子而得名。

西窑岔湖,以原湖西有窑,湖为岔形,故名。总面积13143亩。野生植物如荸荠、蒿草生长繁茂,排水不畅。1972年以后,疏通河道,修建排水泵站,解决了渍水之患。长埫口地区远在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(公无法417年)属怀县.北周属复州建兴县。隋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属沔阳县。唐、五代、宋属复州沔阳县。元属沔阳府玉沙县。明沔阳州高三十八村,长埫口地区一部分属下查村,一部分属窑头村。清雍十十二年(1734),全州分设五个乡,长埫口地区属北方拱辰乡。民国初期属沔阳县,民国二十一年(1932),以乡的建制属沔阳县第二区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),境内划为长六、匡脉、恩福、柳集、下查、昌湾、金大等乡。是年略军侵占全县,乡政机构解体,境内水脉旺嘴、胡家台分别成立了维持会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),日本投降后,境内设长埫口乡、恩脉乡。

1949年,沔阳县民主政府成立。长埫口属沔阳第三区,区政府驻下查埠。1950年,区政府由下查埠迁长埫口。区内土地改革开始,区政府改称区公所,为县派机构。区下设乡,成立乡人民政府。

1952年,县政府从第三区中(长埫口)分出下查埠另成立十一区。1953年,将十一区又并入第三区。1956年元三日改为长埫口区。六月长埫口区被撤销,改为长埫口指导组。1957年十二月底长埫口指导撤销,恢复长埫口区。

1958年10月撤销长埫口区,成立长虹人民公社。1959年更名为长埫口区人民公社,下设6个管理区。

1961年六月撤销公社恢复长埫口区,改管理区为人民公社。

1968年四月,成立长埫口“革命委员会”。1970年八月,恢复长埫口区。

1974年11月撤销长埫口区,分别设红潭公社(驻地长埫口)、八潭公社(驻地北小垸子)、公明公社(驻地敦厚)。同年十月,公明、红潭两公社合并为红潭公社;1977年10月,八潭、红潭两公社合并为长埫口公社,驻地长埫口。

1984年二月,撤销长埫口公社,恢复长埫口区,驻地长埫口,管理区改设乡(镇)。1985年区、乡(镇建制未变)。

2001年3月,原敦厚乡、大福镇与原长埫口镇合并为现在的长埫口镇,总面积190平方公里,下辖64个行政村,人口13万人。剪纸

剪纸:剪纸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品。艺人剪下各种人物形象,草、虫、花、鸟,飞禽走兽,自然风光,玲珑剔透。每逢喜庆佳节,人们总喜欢用剪纸装饰住房,美化环境,增添生活的乐趣。

刺绣

刺绣:民国时期,剌绣已在本区境内民间广为流行。有的妇女绣的鞋花、枕头花、门幔花、色彩艳丽,巧夺天工。“文化大革命“时期,人们不太重视刺绣工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后,刺绣艺术先后在大福街、长埫口镇、鄢湾村复兴,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,占有一定的地位,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市场。永庆禅寺

永庆禅寺位于大福街展翅河北岸,座东朝西,宽大的寺院,亮脊巍峨,龙檐刺空,粉白寺墙,紫檀巨柱,从大福街远远望去,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。进得山门,烛明灯红,香烟缭绕,馨钟并鸣,经卷齐诵,别有一番意境。入门入,四大金刚,戴盔披甲,怒目而视,分列左右。他们青颜络腮。红脸低眉,栩栩如生。再进,则是永庆寺的中心—大雄宝殿。其中供奉着释边牟尼、阿弥陀佛、药师佛三尊镏金佛像,上履幢宝盖,更显威严壮丽。两这次坐列十八罗汉,神态各异,降龙伏虎,动作各殊……。

与形象俱来的是那些见不经传,却撩拔童心的趣闻。一说永庆寺原是剅下后面西湖中红麟旗胡斗初的经堂,是鲁班一夜搬到相距二华里的展翅河的北岸的;还说祖师菩萨是照着胡斗初的像塑成的;一说某年大旱,永庆寺设坛求雨,把菩萨抬到山门外晒,法师登坛念经,霎时乌去密布,雷电交加,大雨倾盆而下,庄稼得救,颂歌载道。这些趣闻虽然迷信色彩较重,尽不可必置信,但他们的广为传播,也说明永庆寺在长埫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。

永庆寺之所以影响深远,主要还在于它的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这座大寺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名叫新兴庙。它的主要建筑物,如祖师殿、观音殿、玉皇展,都采用古代宫殿形式,屋脊屋角,凌空高翘,红墙朱瓦,古色古香。大雄宝殿周围的墙上,画有佛教故事,珍禽异兽、莲花瑞草等花纹图案,正是明代绘画的古朴风味。

随着岁月的流逝,永庆古寺虽被毁坏殆尽,但它的雄伟建筑艺术却永远使人难忘。饮食习俗

清末、民国时期,天门农民以麦米、粟米、面粉、稻米为主食。一般年景,农户在农闲时,一日两餐,一粥一饭,搭食蔬菜;农忙时,多为一日三餐;插秧、收获季节,另加出工前的“过早”(早餐),收工后的“消夜”(夜餐)。集镇居民以稻米为主食,兼食面粉,也有搭食杂粮、瓜菜的,多为一日三餐。新中国建立后,城乡居民均以稻米为主食,兼食面粉、面条。如遇灾年,提倡“瓜菜代”。

乡民以食新鲜蔬菜为主,豆制品次之,有时食荤腥。新中国建立后,居民菜食花样增多,食用荤腥较普遍。市民、村民喜食蒸菜,鱼、肉、青菜、萝卜、芋头、湖藕、排骨都可以粉蒸,其中以粉蒸牛肉、猪肉、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可口。群众中有“吃肉不如喝汤”的说法,平时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汤为敬。汤的种类很多,有鸡汤、猪排骨汤、龙骨汤、杂骨汤、蹄花汤、心肺汤、牛肉汤等,大都加入湖藕、粉条、海带或萝卜等,置于大砂锅内,以文火煨烂而成。其中以鸡汤、龙骨汤、排骨汤为最佳。70年代后,又兴喝甜汤,如银耳汤、莲子汤、桔瓣汤等。

家制咸菜、干菜,能调剂菜食的余缺,经济实惠,自古以来家家必备。冬至开始,腌腊肉、腊鱼,有的还灌制香肠;春天腌芥菜(家菜)盐菜;夏天晒蚕豆酱、小麦酱;秋天腌豆豉;冬天霉乳腐。萝卜、豆角、蛾眉豆、刀豆、辣椒、洋姜、油瓜、榨菜叶及块茎等,也可制成腌菜、酱菜、干菜。在各类家制腌菜中,尤以早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,成为主要佐餐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。“鲊辣粑”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。藕、萝卜、茄子、冬瓜、南瓜、芋头秆、猪肉、猪内脏均可制成“鲊辣粑”。方法是:洗净、切碎、晾干,拌入适量辣椒、食盐、米粉,盛于养水坛或缸中,加盖密封保存。食用时,取出炕熟,即可佐餐。

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。酒糟又名水酒、伏汁酒、是人人喜爱、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。春节期间,农户多熬制麻糖,制作麻叶、麻片、酥饼,油酥玉兰片、荷叶子、翻饺子、麻花等。糍粑为春节佳品,农户打糍粑较多,置于腊(月)水中浸泡,经三月左右不变味。

婚嫁习俗

清末,婚娶都仿效古代的六礼(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迎亲)订婚手续,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八岁至二十岁左右,“门当户对”,父母同意即可成婚,初仪婚“下聘礼”,先派媒人(月老)往来沟通问讯撮合,男方同意后,即报知女家,令其开具庚贴,详载女方生年月日,由媒人将庚贴送至男家,男方请算命先生推命合算,如合命,三日后则请媒人带钱财、首饰、礼品或者牛羊到女家订生庚八字贴,叫“拜允”,女家回敬衣帽等物品于男家叫“回庚”,是日男女双方办酒席宴请媒人,以后每逢五(端阳),八(八月十五),腊(腊月)都要送礼。结婚以前,男方备衣服、首饰、礼金等和媒人同到女家上门确定婚礼日期,俗称“要人”。婚前数日男家筹办婚日应有之事,于前一日杀猪,备办婚日酒席,提前六天写请贴、接客,婚日设宴招待来客,同时亲友送礼钱(用红纸包),表示贺喜,举行婚礼前一天男方必须备齐鱼、肉、酒各八斤,以及女方所需的装饰品和衣服,用抬盒抬到女家,俗称“上头”。女家妆奁陪女儿出嫁,富者高达五、六十抬(陪嫁妆的数目称为“抬”),贫户人家仅有一个包袱。

迎娶时,亲家一定要是男方的上辈家中一切齐全的人充当,彩旗红灯,声乐前导,锣鼓随行,鞭炮齐鸣,富者有花轿、官轿或大船,一般贫民用小船,小车接待,礼节甚简,娶亲的人走后,新郎在家中告祖,准备迎亲。

迎亲的人到女家后,有条件的门户备酒席招待客人,新娘头顶锦服参拜爹娘辞别了进轿,亲友贺鞭,锣鼓喧天,一路上声乐不停,新娘花轿至男家,由插金娘宾扶新娘下轿,进屋同男方(新郎)一起拜堂,对天地牌行三叩礼叫“拜天地”,举行结婚仪式后,新娘入洞房与新郎喝交杯酒,吃下舆饭。亲友宴后有闹新房之风,俗称“三天不认大小”。第二天,请九童女赔新娘,餐上六碗菜后新娘下席更衣,拿香纸入厨房把司参。第三天,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端蛋茶谢亲友以表示对亲友的尊敬,亲友“打发”钱财。女讲三从四德,男讲三纲五常,一起恭敬爹娘,婚后周月新婿备礼物与新娘归宁,俗称“回门”,以上是旧式婚礼之概。旧式婚姻是由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均系包办婚姻,有的指腹为婚,强迫成亲;甚至有买卖婚姻,抢亲,换亲,近亲结婚等。早婚极为普遍,有十二三岁就结婚的“小婿”,男女双方不能自主。少数官吏,巨商娶三妻四妾。此风俗与潜江、沔阳(仙桃)一带流行的大同小异。

民国时期,婚嫁之事有所改变,新郎穿长袍戴礼帽,新娘头顶罗妙,身穿旗袍,其它礼节一律照旧式礼结婚。

新中国建立后,结婚举行新式婚礼,实行男女自由恋爱,婚姻自主。1951年国家颁布了《婚姻法》,男女婚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,父母不得干涉儿女的婚事,许多男女青年举行新式婚礼,定期不收彩礼,结婚不办酒席,不铺张浪费,结婚由二人互相介绍,男女双方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,情投意合,按《婚姻法》规定的年龄,持单位介绍信,到(区、社)镇人民政府登记,领取结婚证书,取得法律的保护。

结婚择双日或重大节日(元旦节、春节、三八节、劳动节、国庆节)举行婚礼,广发喜糖喜烟,并宴请亲友参加婚礼,婚礼朴素大方,有的男女青年利用婚期外出旅游,称为“旅游结婚”,“拜允”、“回庚”、“接彩礼”等旧的一套基本废除,但“订婚”、“回门”、“拜堂”仍然存在,有多数人婚礼上墨守成规,定婚收礼,结婚讲排场,有少数的女方在金钱、家具上提出许多过高的无礼要求。老百姓说:“结婚讲排场,一个年代比一个年代要求高,60年代糖果、饼干;70年代“三转一机”(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收音机);80年代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电风扇;90年代全自动洗衣机、数码彩电、音响、三金(项链、耳环、戒指)、楼房。

春节习俗

现在的春节,古时叫年节。年节源起于史前人们祭祝新年的日子。在谷禾只种单季的古代,古人谓谷禾一熟为一“年”,五谷丰收为大有“年”,稍加引申,就把“年”当作了岁名。“年”末正值“秋收冬藏”与“春耕夏耘”之间的农闲时节,祭天祈年当是主要内容,故也叫一年为“一祀”,这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,人们当然要祈年和庆祝,这就是我们祖先的过年。据古代文献记载,我国的历法在夏代就有了,这就意味过年的习俗在夏代开始。古人在今日普天同庆的春节时间过年,始于汉武帝颁行《太阳历》,此历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,此后历代沿习。

正月初一这一天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、元旦、正旦、三元等日。将“过年”说成“过春节”是近代的事。1912年辛亥革命后,改用西历纪年。因一岁中不能有两个“年”,故农历正月初一不再称“年”,但农历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,又取消不得,因其在“立春”前后,故改称春节,与公历的元旦节相区别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也采用了公历(即西历)纪年,所以春节一词沿袭下来。只有正月初一与“立春”巧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春节,民间云“百年难逢首二春”。

清末、民国时期,春节礼仪隆重,阴历(农历)正月初一为春节。凌晨,民间的传统习俗是全家男女老少穿新衣,端祭品,每人手中拿一根香出门,燃放鞭炮,朝天叩拜,迎新祈福,谓“出行”(出天方),随喊:“开门大发财”、“出行大吉”、“财宝滚进来”。进屋后燃烛、焚香、化纸、击磬,先拜祖先“神位”再向家庭尊长拜年,然后坐吃年糕、糖食、饮茶欢叙。天亮后,同村、同族互相拜年,祝福恭贺,称“拜跑年”。随后,给新亡人“烧亲香”。到祖坟地烧纸、放鞭、叩拜。自初一起,不能扫地、挑水、泼水,以求吉利,集市商家停业三天。待到初三烧过“门神纸”方可动水、土和开门营业。

春节拜年流传着初一拜父母,初二拜岳父,初三拜姑爹舅爷,然后再拜其他亲友的习俗。晚辈给长辈拜年时,长辈要给小孩“压岁钱”。亲朋好友请客,叫做“请拜年客”(或叫“春客”),同村、同街的敲打锣鼓进行娱乐,谓之“打年鼓”,也有玩灯、演戏等娱乐活动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农历正月初一仍为春节,为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,春节期间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逐渐破除。初一零时,街道、村庄鞭炮齐鸣,焰火冲天,迎接一元复始。天亮后,党政机关团体举行“团拜”,然后向烈军属、英雄模范家庭、五保户拜年。农村除按照传统习惯向亲友拜年外,还有不少村组织表演采莲船、狮子、龙灯等春节民间文艺活动,给群众拜年。春节期间,男女老幼皆可根据自己的情趣竞相娱乐。如青年男女溜冰、跳舞、赛球(羽毛球、桌球、乒乓球、蓝球等,老年人赛门球、赛棋、与孙子猜灯迷等活动。

元宵习俗

农历正月十五为民间传统的节日,元宵节又称上元、元夕、元夜、灯节和过月半,因为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,古代称夜为宵,故谓元宵。

清末、民国时期,“元宵节”早餐全家团年,有的做“汤元”,有的做“半月团”又称“团子”(用米粉做皮,用肉类、或豆制品、菜类做馅,俗称“团圆”)。晚餐前,须敬祖先、放鞭炮,酒席丰盛如同除夕。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闹元宵,由一群少年扮成男女,唱采茶调或者唱花歌,又玩狮子、龙灯跳、高跷、彩船、蚌壳精,张灯结彩,翩翩起舞,鞭炮经久不息,游人满街,热闹非常。还有闺女迎紫姑(七姐)以卜吉凶,执火炬跑田间“赶毛狗”,燃烛插于园内,谓之“照土蚕”、“悬高灯”,驱邪避恶。

赛灯,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,所以又称灯节。旧时赛灯,多是两姓、两村或集镇的上首、下首或沿河两岸的小孩,赛灯直至深夜。

新中国建立后,元宵节照常举行,传统食品“元宵”保存地方风味,那些“请神”、“迎紫姑”、“赶毛狗”、“悬高灯”、“照土蚕”的活动,已不多见。夜间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,村村组织玩龙灯、狮子、采莲船文艺表演,家家户户灯火辉煌,有的组织放焰火,一时鼓乐齐鸣,鞭炮震耳,干部群众欢度佳节,洋溢团结、欢乐、和谐的热闹气氛。

清明习俗

清明有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:一是个节气,一个是节日。

清明作为节气,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,属天文历法范畴。时间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。《岁时百问》载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。其意思是到了清明,气候温暖,草木萌茂,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。在农业生产上,则忙于春耕春种,农谚云“清明谷雨两相连,浸种耕田莫迟延。”

清明作为节日的内容有禁火寒食和祭墓二项。一、禁火寒食起源于古人对天上重要星宿“大火”的星宿崇拜。二、禁火寒食在古代那刀耕火种的时代出于防火而保护森林的目的。

禁火寒食和祭墓的两大习俗,周代已有,但那时并未固定日期,禁火寒食与清明祭扫也无多少关涉。汉末,蔡邕的《琴操》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(春秋时代晋国忠臣)被焚之事联系在一起,但禁火日期说是五月五日。魏晋之时,始将禁火寒食定在清明前一日。到唐代,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(732)正式下诏将寒食、扫墓列入五礼之中。此后寒食、祭扫坟墓就与清明合二为一了。

农历三月间(公历四月四、五或六日)为清明节,是一个“上坟祭祖”的节日。是日,插绿柳、供菜饭祭祖先,清明前三后四日,至祖宗坟地,上坟踏青扫墓,焚纸钱、化香、放鞭、叩拜;插飘钱或挂幡致吊(俗称“清明吊”),叫“吊清”(悼亲)又名“上坟”。有新亡人坟墓必在“春新”日(立春后第五个日)之前悼祭,有“新坟不过社”之俗。一族集中居住的地方,有“会田”。大家在这一天扬旗打伞,到祖宗地祭祀,事后一家一人参加会餐,谓“吃清明会”。儿童放风筝,如孙悟空、蜈蚣、蜻蜓、七星、六角、灯笼、蛾子等风筝进行竞赛活动。

新中国建立后,已无同族集体举行墓祭之风了,二十世纪50年代,农村进行过大规模的平整土地,多数坟墓变成了良田;70年代乡村建了许多灵堂、灵亭、骨灰存放处;80年代后骨灰盒放入灵堂、灵亭的越来越少了。每逢清明这一天,各机关、团体前往烈士墓前扫墓、献花圈,缅怀烈士,静默三分钟,以表示悼念。学校于此日率领学生到烈士墓献花圈、植树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,顺便进行“春游活动”。城乡居民和已往一样到祖坟地进行祭扫,有焚香、化纸、放鞭的风俗习惯。

说有一个热天,中午,太阳很大.狗三在河边洗澡.看见个瞎子走过来,有心要逗逗他,就喊他下来洗澡,说,水里好凉快.瞎子一听也觉得是的,就开始脱衣服,并问狗三;你贵姓?狗三想了想说;我姓都,瞎子又问;那你叫什么呢?狗三说;我叫来看,瞎子说;那我洗完了你要把我牵上来的,我找不到衣服位置的,狗三说好.然后就牵着瞎子下了河,自己却拿了瞎子的衣服偷偷躲了起来,

瞎子在河里洗完了,要上去,却不知道怎么找自己的衣服,就喊;都来看,都来看,你在那里?狗三不回答,看着他喊.瞎子没办法.只有继续喊,并且声音越喊越高.都来看,都来看,结果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。

冬天的有一天,徐狗三没事在村里转,看见一个算命的瞎子走了过来。

他脑子一转,就想捉弄一下这个算命瞎子。于是,他跑了过去

“先生,你是算命的吧?”

“是的,你想算命?”瞎子问。

“我们都想算一下,就是没看到算命的,你来了正好,快点我带你去》”徐狗三说完就拉着算命的瞎子跑到了一户人家的柴房里坐下来了。

“你等下,我去叫他们来算命啊。”徐狗三对瞎子说,

“好的,你真是个好伢!你叫什么名字啊?”瞎子很感动的问徐狗三。

“我叫刚才!”徐狗三回答完,又跑到柴房的角落里拉了个屎!

“刚才,哦,你真是个好伢!”瞎子不知道徐狗三在搞么事,还在自言自语。“你快点叫人来咧。。”

“不行,我的肚子有点疼,我屙个粑粑再去喊”徐狗三说。

瞎子一听,有点不耐烦,说“快点屙!我还等到在的!”

徐狗三拉完屎快速跑到柴房主人家,喊道:“快点去看啰,有个瞎子在你的柴房里屙粑粑!”

主人一听,顿时火冒三丈,赶紧向柴房里跑。一进门,果然看见一个瞎子在那里坐着,旁边还有一大堆粑粑。。。。气不打一处来开口就骂

“你个瞎砍脑壳的。到我的屋的屙粑粑!”

瞎子一听,愣了一下,马上想起是徐狗三拉的。回口就说

“不是我屙的,是刚才屙的!”

柴房主人一看,大便上还有热气在冒,说了句

“不是刚才屙的还是热的!?!?”

湖北发展实力最 弱 的三个地区,潜江,天门在内,包括它也上榜

联系我们

Q Q: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微信